「說文解字」百年漢字系列講座至元月二十三日已舉辦了八場,當天邀請到臺北曲藝團團長郭志傑,為大家介紹相聲的源起、發展環境,並帶來精采的相聲影片與觀眾一同分享;郭團長並偕同搭檔謝小玲小姐,現場表演兩段對口相聲,把大家逗得笑呵呵,可說是為元月二十八、二十九日的「漢字尚嫷相聲笑」暖場。
郭志傑 
自古至今,相聲已有150年的歷史,目前最早要溯自清朝同治元年,八角鼓的丑角張三祿說單口笑話為始,由於張三祿沒有收徒傳承,所以在談到相聲的開山始祖時,多認為是朱紹文,因為他是第一個收徒弟,將單口相聲變成雙口相聲的人。郭團長認為,相聲一直以來並沒有固定的表演形式,所以稱不上是傳統的表演藝術,又由於沒有文字記載,所以一直仰賴口傳的方式,因此相聲與文字間的關係,就建立在傳承的需求上。至於相聲在臺灣,因為沒有專門的科系可學習,因此要學習相聲,大都是依靠影音資料,相聲人才其實相當缺乏。
百年漢字系列講座之八 相聲的風華年代
「通俗易懂」則是相聲最重要的要求,「俗」並非粗俗,應是「雅俗」。相聲段子的內容設計,除了須建立在大家共同的認知上,還必要與時俱進,不斷求新求變,才是王道。例如:團長所放映的相聲段子──《非常相聲》系列「很難說的國語」(劉增鍇、朱德剛演出)即是將舊的繞口令題材(吃葡萄不吐葡萄皮、啞吧和喇嘛)重新拆解,添入台灣原住民口音,成功的製造出新趣味、新風格。至於另一相聲段子「二不合唱」,則圍繞在「不」字,將古今中外與「不」字相關的字、詞、成語及歌詞串連在一起。從而明白,以經典流傳的文字、國學為素材,往往能跨越時空,禁得起時代的考驗。郭團長並表示,相聲中的繞口令等技巧都不是難事,最困難的是如何轉化所見所聞,並以清楚的口條表達,才是相聲演員的挑戰。
百年漢字系列講座之八 相聲的風華年代5
為了讓在場的觀眾體會相聲的趣味和對口相聲的模式,團長特別安排與搭檔謝小玲小姐同台表演兩段相聲,他們或說或唱,默契十足,演講就在一片笑聲與掌聲中結束。
百年漢字系列講座之八 相聲的風華年代4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漢字文化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